上海建工https://mp.weixin.qq.com/s/WS3UbzxpCN5_uc4QqK3Muw
導讀:日前,中國水利工程協會公布2021-2022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36項獲獎工程名單。上海建工有2項工程入選,分別是:旗下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建工(浙江)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參建的蘇州河(真北路~蕰藻浜)堤防達標改造工程,以及由上海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參建的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
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由水利部指導,中國水利工程協會組織評選,評選對象為我國境內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要求建設規范、設計優秀、施工先進、質量優良、運行可靠、效益顯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本屆大禹獎共有36項工程上榜,覆蓋水利樞紐、水閘及泵站、堤防(海堤)及城鄉水系整治、引調水(供水)及城鄉水務等4大類別。
上海建工獲獎的2項工程歸類于堤防(海堤)及城鄉水系整治工程。
蘇州河(真北路~蕰藻浜)
堤防達標改造工程
蘇州河(真北路~蕰藻浜)堤防達標改造工程,由市政總院設計、水電建設公司參建,是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的骨干,被列入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位于蘇州河中游,橫跨普陀、長寧、閔行、青浦和嘉定五個轄區,河道全長22.15公里,主要建設內容為32公里蘇州河防汛墻達標改造。工程于2018年12月開工,2022年1月竣工。
整體景觀規劃設計,使該工程沿線濱水景觀具有整體性,分為城市記憶、親水宜居、郊野風光等三個岸段,融入區域文化,不同岸段各具特色。
結合生態廊道建設考慮消納部分河道疏浚土方,既解決生態廊道用土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疏浚底泥處置難題,通過合理統籌,就地就近取土消納,實現土方平衡,大大節約工程投資。
在上海堤防工程中首次采用靜壓植樁、單排鋼板樁圍堰、MJS地基加固、BIM+傾斜攝影等新技術、新方法,解決各項工程難題,有效規避工程風險,確保工程順利實施。
組合裝配式防汛墻技術應用
工程實現組合式防汛墻、預制裝配式防汛墻等12項技術在上海水利工程的首次應用。生態混凝土技術在上海堤防工程中的創新設計與系統應用獲得較大成功,形成一系列工程技術亮點,首次運用組合裝配式、3D打印、藝術造型模板、國內首例堤防迎水面UHPC浮雕裝飾墻等技術,這四項技術獲首屆全國生態混凝土創新設計應用大賽一等獎。
藝術造型模板技術應用
工程形成25項專利技術,其中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14項,同步編制完成上海地方標準2項,導則專著2項,相關發表論文10余篇。工程榮獲中國勘察協會、中國土木協會、上海市等多個優秀獎項,設計團隊在2020年水利部長江經濟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勞動和技能競賽中成績突出獲得“先進集體”稱號。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由園林集團參建。崇明東灘濕地位于候鳥南北遷徙路線東線中段,灘涂遼闊,是國際遷徙鳥類必需的棲息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曾記錄的最多鳥類達312種,遷徙水鳥達上百萬只。東灘保護區是東亞最大的候鳥保護區之一。
在2014年以前,由于美洲引入的外來物種互花米草的入侵,導致鳥兒的棲息地和食物都被掠奪,大大壓縮候鳥的駐足空間。為還鳥兒一片駐足之地,園林集團嘗試運用創新技術進行試驗,率先開展互花米草治理示范。
帶水刈割施工
園林集團首創帶水刈割法,即先圍堰蓄水至40厘米的高度,然后在6、7月份互花米草生長旺季時將其上半部分人工割除,使互花米草剩下的根系浸泡在咸水中,因吸收不到養分而無法繼續生長。
結合帶水刈割法實驗方案的成果,園林集團開始了鳥類棲息地改造工程。根據不同月份蓄水時進行水位高度調整,調整植被,營造一些生境島嶼,這些島嶼均成為雁鴨類和鸻鷸類動物最愛的棲息地。
針對互花米草入侵,該項目形成的可全國復制的方法與理論,能夠實現濕地功能修復和生境再造。
項目完成后,鳥類明顯增多,經歷近十個臺風、寒潮的考驗,工程運行穩定可靠,為建設世界級生態島、打造上海生態之城提供有力的生態保障,為濕地保護和控制外來植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項目曾獲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工程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上海風景園林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優秀發明銅獎、上海市工程建設優秀QC成果一等獎、上海土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